大学生开店一月赚3万:抓娃娃机,现在还是好生意吗?
来源:游艺风 | 作者:pmt3e704a | 发布时间: 37天前 | 3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如今,漫步于各大商场,抓娃娃机的身影无处不在,点缀着每一个角落。不仅孩童为之雀跃,就连那些已步入而立之年的大人们,心中亦藏着一段与娃娃机不解的情缘,那是他们青春记忆中一抹鲜亮的色彩。回溯至2017年,正值抓娃娃风潮初涌之时,这股热潮尚未平息。被誉为“抓娃娃机界的传奇人物”陈志通,在面对镜头时坦言:“每当指尖轻触操控杆,将娃娃缓缓提起的那一刻,我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充盈,抓娃娃已深深融入我的生活肌理。半载光阴,我累积收获了超过三千只形态各异的娃娃,它们簇拥在我的居室,见证了这份不懈的热情。”据传,这份成就背后,是陈志通不惜掷下十万重金的执着。他对抓娃娃机的痴迷,恰似那句“纵使你千百次挑战我的耐心,我仍视你如初见的挚爱”,生动描绘了当年娃娃机风靡一时的盛况。然而,时光荏苒,这一切辉煌似乎已悄然褪色,成为过往云烟。



抓娃娃机,亦称选物贩卖机,其根源可追溯至日本,是一种集娱乐与游戏于一体的电子设备。它的魅力在于,将琳琅满目的商品——尤其是那些惹人怜爱的毛绒玩具——置于透明的橱窗内,通过一只灵活可控的机械臂,挑战玩家的技巧与耐心,让他们亲自抓取心仪之物。其盈利之道,简约而不简单:巧妙地调控抓取成功率,成为商家心中的秘密武器。一般而言,出厂设置下的抓取概率约为二十比一,意味着每位玩家需投入四十元(每次两元,共计二十次尝试),方能带走价值仅十元的娃娃。如此算来,毛利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五,令人咋舌。正因如此,七八年前,抓娃娃机在线下市场大放异彩,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商业力量。曾有一则媒体报道,讲述了一位来自淄博、年仅二十五岁的青年郑飞的故事。身为山东理工大学化学专业的研究生三年级学生,郑飞本应在实验室中沉浸于科研的世界,然而,抓娃娃这一爱好却悄然改变了他的轨迹。一次灵光乍现,他决定将爱好转化为事业,开设了一家抓娃娃机店。不久,他的店铺便生意兴隆,继而扩展到山理工的东西校区,每月收益逼近三万元大关。彼时,抓娃娃机的热潮如潮水般涌来,铺天盖地的宣传与迅速扩张的设备,吸引了无数像郑飞这样的追梦者,他们渴望在这片蓝海中分得一杯羹。渐渐地,抓娃娃机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无论是繁华的商场、繁忙的机场、光影交错的影院、书声琅琅的学校,还是人来人往的地铁站,几乎每一个角落都能见到它的身影,为人们的生活平添了几分乐趣与期待。


数据显示,2017年之际,全国抓娃娃机的数量已激增至150万至200万台之巨。若以每台机器年均营收40,000元估算,整个行业一年的总营收竟可达约600亿元人民币。这无疑揭示了一个事实:只需机器与商场的联姻,“躺赚”的神话似乎触手可及,抓娃娃机一时之间成为了众多投资者的梦幻之选。在这场热潮中,2017年诞生的“咔啦酷”尤为引人注目,仅用一年时间便跃居全国之首,2018年时已在全国布局超过100家门店,拥有3000台运营设备,业务触角延伸至14个省、25座城市,更赢得了资本的青睐,累计融资金额超过亿元大关。然而,低门槛往往意味着竞争的加剧,抓娃娃机行业亦未能幸免。早期入局者享受着市场的红利,而后继者却面临着生产过剩的困境。自2018年行业触顶之后,抓娃娃机的生意便逐渐降温,时至今日,其设备数量已不及巅峰时期的三成。即便是昔日的全国领头羊亦难逃厄运。据新闻报道,早在2019年9月,“咔啦酷”便因拖欠房租及中介费用而卷入法律纠纷,而工商信息显示,这位曾风靡一时的抓娃娃机行业领军者,已于2021年正式注销。从昔日的如火如荼到今日的黯然离场,抓娃娃机这门生意的热度已悄然消散,留给人们的,是一段关于市场起伏与行业变迁的深刻记忆。




但真正扼杀抓娃娃机店生意的,既有“外患”也有“内忧”。

“外患”看,大众消费者市场层出不穷,使得人们的消费形式愈发多元。以商场的游戏游艺厅为例,早在2018年,Z世代便成为线下体验业态的消费主力,成为诸多娱乐游戏里面消费参与率最高的项目。



数据来源:华经产业研究院


另外一方面,以小型小饰品、角色模型、公仔及Q版人物及公仔、糖果、卡通、动漫本人等品类居多的盲盒也开始风靡全国,智研咨询的数据显示,其规模从2015年的22.6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149.9亿元。此外,还有包括迷路KTV、密室逃亡、剧本杀等新型年轻人娱乐游玩项目的兴起,这些或多或少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商场、娱乐场所等对抓娃娃机的关注度。


数据来源:智研咨询


然而,探究抓娃娃机从风靡一时到黯然失色的根本原因,其核心在于其生意模式内在的价值缺失,这对商家与消费者而言皆是如此。抓娃娃活动,本质上是一种寻求精神愉悦与放松的娱乐活动,它带有鲜明的网红特质——或许能迅速走红,却又可能转瞬即逝。在这样的特性驱使下,人们因追求新奇、好玩以及无门槛的消磨时间方式而聚集,短时间内能够引发广泛共鸣。但长期来看,随着消费者新鲜感的消退,这种活动很快便显露出疲态,导致用户群体迅速流失。对于行业内的参与者而言,许多人追求的只是短期的利益回报,而非长远的产业化发展。游戏化泛娱乐领域的资深人士,如乐见科技创始人吴文东,早年便曾指出:“尽管资本有所关注,但更多的是持观望态度,真正愿意投入的资金并不多。”诚然,将抓娃娃活动视为一个非持续性产业并非无的放矢。当前,该行业普遍面临两大挑战:


1. 单一同质化:市场上的抓娃娃机在设计上缺乏特色与创新,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,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。


2. 玩法模式枯燥:玩法缺乏创新与多样性,消费者体验容易陷入单调,加之商家通过调整机器抓取概率来操控消费,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的信任感。在这种环境下,消费者往往需要花费更多金钱才能获得心仪的娃娃,这无疑降低了他们的参与意愿与忠诚度。


图为歌手苏醒曾发布的一则抓娃娃时的微博,其中写道:“是一次也没有。”


3. 以中新经纬记者的采访为例,一位在长沙岳麓山景区自营抓娃娃机的老板透露,旺季时,抓娃娃机的利润能占到毛利的65%左右,而一旦进入淡季,则几乎难以为继,亏损成为常态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季节性经营波动并非个例,而是行业内普遍存在的现象。


综上所述,抓娃娃机行业被业内经营者普遍评价为“没有网红那般长久的生命力,却染上了网红的浮躁病”。其生意模式的脆弱性,加之缺乏持续创新与稳定经营的能力,共同导致了这一行业从风靡一时到逐渐衰退的命运。




面对行业困境,抓娃娃机的经营者们曾积极尝试通过多样化玩法、转变经营模式及联名IP等手段寻求自救之路。


在玩法创新上,商家们推出了夹香烟、夹小龙虾、幸运盒子乃至夹百元纸币和口红机等新颖形式,试图以此重燃消费者的热情。然而,“控钩一下钩一取物”的核心玩法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,消费者逐渐意识到,无论是便宜至5元还是昂贵至20元的玩偶,其本质并未改变。加之用户基础不足,商家连支付商场租金都变得困难重重。


线上经营曾是商家们寄予厚望的突破口,但随着时间推移,高昂的运营与物流成本逐渐挤压利润空间,而销量却未能实现显著增长。2017年底兴起的在线直播抓娃娃热潮也仅持续了半年,至2024年已鲜有踪迹。


联名IP策略则试图模仿泡泡玛特的成功,打造中国版迪士尼奇迹,以此激发顾客的情感共鸣。在某些地区,这一策略确实为部分经营者吸引了人流,但大多数商家反馈的增长幅度仅为10%左右。更为棘手的是,IP授权费用高昂,无论是国际知名的迪士尼公主、米奇等角色,还是深受喜爱的蜡笔小新、猫和老鼠,乃至本土文化符号哪吒、西游记、熊出没等,商家若欲将其融入娃娃设计,均需支付不菲的费用。这对于众多经营小型店铺的商家而言,无疑是一笔难以承受之重。


因此,当种种自救尝试均未取得实质性成效时,抓娃娃机行业的复苏之路显得愈发艰难,自救之力渐显不足。





诚然,当前中国抓娃娃机的市场存量依旧存在,但对于在商场铺设抓娃娃机的经营者而言,传统生意的黄金时期已然不多。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,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,抓娃娃机的商业形态正悄然发生变革,而产品形态的革新正是这一变革的先锋。


例如,已有商家着手研发AI娃娃,如“汤姆猫”这样的智能玩偶,它们不仅能够作为AI语音机器人与孩子进行直接对话,实现言语互动,还能以幽默的方式提供抓取提示,回答各类简单问题,充分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。


这类创新不仅为抓娃娃机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,也预示着未来该行业将更加注重智能化、互动性和个性化体验的发展趋势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传统抓娃娃机经营者需要积极拥抱变化,探索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新路径,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。否则,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偏好的持续演变,传统抓娃娃机生意恐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。


图源网络



未来,抓娃娃机可能还将一直存在,因为归根到底它满足人的好奇心和猎取心。

只不过,在若干年后,随着科技发展和各种新游乐设备层出不穷,抓娃娃机这一游戏活动本身可能会呈现出与当前完全不同的状态,而这既是一种产业形态的变迁,也算是对传统抓娃娃机新的塑造。




 Fengyun Original
版权所有©1997-2025南京风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Copyright©1997-2025 Nanjing Fengyun Investment  苏ICP备11001529号-1